历史上,秦晋之好一直被世人乐道,但实际情况是,秦楚联姻比秦晋联姻的时间还要早。只不过,秦楚之间大多是民间和大臣之间的交往,没有秦晋两国君王之间的联姻影响深远,所以被史学家忽略了而已。
自晋文公死后,秦晋崤山一战,秦晋的联盟关系已经名存实亡,期间虽然两国更换了几任国君,也进行了大小不等的你来我往的战争,双方都有输嬴,但秦国始终没能占到便宜。
公元前580年,连年的征战让秦晋两国感到这么打下去也没有个头,就在令狐订立盟约,协商停战。但双方心里都清楚,打了几世的仗,哪能说停就停呢?所以这边签订停战协定,那边又开始了小动作。
公元前579年,晋国与楚国达成会盟停止敌对行动。解除了楚国的威胁后,晋厉公马上利用晋国霸主的地位,号令其它诸侯国组成十国联军伐秦,并送去了秦晋从此永远断交的绝交信,在晋献公手上创建的秦晋之好从此走到了尽头。
面对晋国不断坐大的局面,公元前576年,秦景公继位,他马上认识到晋国是个言而无信的国家,跟它们讲诚信等于自取灭亡。于是,他采取了与楚国联姻的办法,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楚共王,从而开启了秦楚联姻带动军事联盟的关系。
秦楚联姻后不久,为了试探楚共王对秦国的联盟关系,秦国决定对晋国进行一次打击,并通知楚国出兵帮助。结果,楚军派出一支大军驻扎在晋国附近以示威胁,秦景公则率领大军在晋国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,长驱直入,终于报了一箭之仇。
有了秦楚联盟,晋国再也没有以前那么想打就打,想夺就夺了。一次,楚国的附属国郑国被晋国打上了门,郑王见晋国带来的是诸侯国的联合国军,于是马上打开城门迎接联军。当联军走后,楚国又打着兴师问罪的名义找上门来,郑王不得不讨饶说好话,说归属晋国是临时的应急。
在这种大国欺负小国的游戏中,像郑国宋国这样的小诸侯国活得真是太不容易了,大国你来我往,走时还要带走一大批军需物资,弄得诸侯小国怨声载道,叫苦不迭。见晋国和楚国争夺郑国,秦国趁机又攻打了晋国,晋军大败。
也是这个时候,楚国和诸侯小国惠国关系非常紧张,由于惠国是个历史比较悠久的诸侯国,为周天子伐纣立下过汗马功劳,所以,它依仗自己的爵位高就经常欺负楚国。
楚帮了秦,秦国自然也要帮楚国做点啥。这一年,楚联合秦巴两国对惠国动手了。刚开始,楚成王采取“七战七败”的策略,每打必败,让惠国感到楚国原来这么不堪一击,等惠国进入到秦巴两国的伏击圈后,三国同时动手,惠国在地球上就这么消失了。
但这个时候,晋国的最后一个国君晋悼公也是个有能力的人,看到秦军屡屡得手,就决定对秦国进行一次还击。
由于晋国是周天子册封的中原霸主,有权力号令各诸侯国,晋悼公就纠聚了13个诸侯国对秦国进行讨伐。秦景公见晋军带来的是联合军团,打是打不过了,就有次序地撤退,直到晋军打到泾河边上,秦军发出警告说,我们在泾河下了毒,你们不要欺人太甚。可晋军哪里听得进?结果喝了泾河的水死伤无数。
这场还击,虽然晋国纠集了十四国大军,但却没有跟秦军正面交手几次,双方算是打了个平手。由于有了秦楚联盟,晋国再也不敢小看秦国了,晋国也从此走向了分裂的道路。
从以上战例不难看出,秦景公跟楚国联姻的目的,就是为了打败昔日冤家对手晋国,而楚国呢也乐不得跟秦国联手,这样,横亘在秦楚之间的中原霸主晋国就不得不面临两面受敌的局面。最后,春秋以晋国的分裂而结束,开启了战国七雄的争霸局面。